游客
標題:工廠“無人化”會帶來哪些改變?
正文:
先說一個概念,對于“未來工廠”(The Factory of the Future)”,一種說法是具備互聯、有序并且能夠實現遠程自我優化等特性,當然,前提是各種機床、刀具和系統都能提供必要的數據。另一種說法可謂眾所周知,十分流行,就是“物聯網”(IoT),即工廠車間的所有設備都是智能化的,數據也是生產制造的必要“原材料”。 這種“未來工廠”,需要設備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3D打印、VR等技術高度融合,因此是一個系統化、模塊化、智能化、數字化超強的系統性工程。當前而言,更多的還是停留在概念及試驗階段,全球很多廠商正在致力于研發。“未來工廠”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但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新技術飛速發展,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方興未艾,這就告訴我們,這段距離其實并不太遠。從勞動密集型脫胎換骨,走向智能制造,制造業的“無人化”是無法逆轉的趨勢。當前,“機器換人”加速,“無人工廠”在擴展,這也就意味著很多工人的崗位將會被機器人所取代。由此也引發這樣一種擔憂:未來的工廠還需要工人嗎?會不會有很多工人失業?從邏輯上看,這種擔心不無道理,“無人工廠”是全球制造業發展之必然。在我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制造業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對工人的素質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機器完成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把工人解放出來去更新知識、提升素質。產業在轉型升級,工人也要“轉型”,也要“升級”,如若不然,就真的可能面臨“無工可打”。也是說,之前是靠力氣,往后要靠腦子。當然,目前全球制造業里機器人與工人的比例還遠遠未能達到無人化工廠的標準。這也給我們留下了一段難得的緩沖期。在工業機器人大規模應用前,工廠的生產制造車間會有一個工人和機器人協作的階段,工人所做的工作不是單純的手工勞動,而是人機交互,通過后臺操控機器完成產品制作過程。這需要員工有更高的專業素養。當制造流程不再需要工人參與,那也需要人工調試安裝生產線,需要人工對機器人進行自動化編程,需要人工定期維護機器人設備。整個生產運作流程
[<<][[1]][2][>>]
查看評論(0)
發表評論
首頁